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李增发 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幸存


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李增发 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幸存

文章插图
_原题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李春孟——(引题)
万里长空“拼刺刀”(主题)
姜永桂 贾玉省 张鉴
“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咱们空军的飞机我基本都飞过 。”躺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70医院病床上的93岁老兵李春孟 , 苍老的面庞透着一丝疲惫 。可是一聊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敌人空中“拼刺刀”的那段经历,他立刻精神起来 。
1946年,16岁的李春孟参军入伍,随部队转战南北 。1950年,他被选拔到原空军第五航空学校飞行专业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 。因战况紧急 , 仅飞行了几十个小时的李春孟 , 就奉命驾驶战机前往抗美援朝战场 。他珍藏的学历证明书上这样写道:“由于战争原因 , 经组织批准,于一九五二年七月提前毕业” 。
在战场上几乎飞遍了当时空军所有机型的李春孟,印象最深的一场战斗,是1953年驾驶米格-15战机和战友在大同江口空域击落4架美国空军F-4U战机,击溃了敌人的“圆圈阵”战术 。
1953年2月26日 , 和往常一样,李春孟和战友们在天亮前就做好战斗起飞准备 。忽然,警铃声骤然响起,值班参谋传达命令,李春孟和战友跑步登上飞机,两个双机编队很快起飞 。
编队起飞后右转弯飞向鸭绿江口 。为了不过早被敌人发现,编队采取低空隐蔽出航的方式 , 直奔目标空域,寻机作战 。
“喷气式飞机贴着地面飞 , 不容易?。?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去 。”李春孟驾驶编队中最右侧的四号战机 , “我顺着机翼向外望去,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 照在朝鲜的崇山峻岭间 。那些星罗棋布的乡村、城镇,被敌人的飞机炸成一片狼藉,激起我们对敌人的仇恨和歼敌的决心 。”
根据地面通报的方向 , 编队在大同江口上空发现几架F-4U敌机 。它们形成一个圆圈,企图摆脱我编队进攻 。
“敌机使出了‘圆圈阵’战术 。”李春孟介绍 , “圆圈阵”战术是空中机群组成一个圆圈,呈飞碟状飞行 , 互相掩护,能攻能守 。编队带队长机下令“拉开距离,我攻击,你掩护”,三号机和李春孟驾驶的四号机与第一编队拉开距离,形成跟进队形 。看到队友第一次攻击未命中目标,三号机紧接着下令:“我攻击左侧敌机,你攻击右侧敌机 。”李春孟和三号机迅即形成连续攻击态势,使敌机失去相互支援 。三号机先敌开炮 , 一次长连射将左侧敌机击落 。李春孟紧紧咬住一架敌机,射出一连串炮弹,只见敌机一晃,冒着黑烟掉进大海 。
李春孟迅速把飞机拉起来,想再找机会攻击敌机,耳机里传来前指返航的命令 。返航后李春孟得知,此役两个双机编队共击落敌机4架 。“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害怕 , 恨得敌人牙痒痒,看到敌人就红了眼,拿出‘拼刺刀’的劲头就冲上去 。”时隔多年 , 回忆起当时的战斗场景,李春孟依然很激动 , “我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我跟战友说,别看咱俩今天有说有笑的,说不定明天一起飞,就都‘光荣’了 。”
1954年,李春孟所在的原空军第17师49团,加入人民海军行列,被编为海军航空兵第4师10团 。1965年12月29日,该团被国防部授予“海空雄鹰团”荣誉称号 。
“能够参建这个团,感觉很光荣 。从10团出来的人,没有一个会畏惧退缩 。”这种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激励着人民海军克服重重壁垒难关,从小艇到巨舰 , 从近海到远洋,一路劈波斩浪 , 阔步前行 。李春孟作为最早一批海军航空兵飞行员,见证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
【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李增发 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幸存】采访结束时 , 被问到对年轻官兵有何寄语,李春孟沉思片刻说:“年轻人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 , 扑下身子,踏实工作 , 为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