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 文字 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50字

一鼓作气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最早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来源是一则历史故事的成语,下面一起看看一鼓作气的故事是什么?

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 文字 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50字

文章插图
1、春秋时代,群雄争霸,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 , 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 , 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
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 。鲁庄公正谁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劝住了 , 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 。”
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 , 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 。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 。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 , 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 , 队伍也开始松散开来 。这时 , 曹刿当机立断 , 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磨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能出击?”
曹刿回答说:“两军交战,士气通常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擂第一次战鼓可致使军上们振作起全部的精神,此时勇气最盛;擂第二次战鼓,士气就稍微有些低落了;到擂第三次战鼓时 , 士气跟着便裒竭了 。当时敌方军队擂第三次鼓时,已经显出萎靡不振的样子,我方军队才擂第一次鼓 , 恰逢精神振作、勇气旺盛之时 , 因而能打败他们 。再说 , 齐国到底是个大国 , 大国在战争中很可能有出其不意的行为,他们尽管说败退了,也或许是以退为进,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乱了,旗子也倒了 , 断定他们的确败退了,才请您下令追击 。”庄公听完后,对曹刿更是信服有加 。从此,对曹刿更加倚重 。
2、这个成语的寓意主要有二 。首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 。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 , 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 。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 。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 , 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
3、近义词:趁热打铁、一气呵成 , 反义词:偃旗息鼓、一败涂地 。
【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 文字 一鼓作气的历史典故50字】关于一鼓作气的故事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