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夜喜雨》有感 春夜喜雨 古诗读后感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那么《春夜喜雨》读后感怎么写呢?

读《春夜喜雨》有感 春夜喜雨 古诗读后感

文章插图
《春夜喜雨》读后感范文(一)
著名的唐朝诗圣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非常体谅百姓的疾苦 。所以,他的诗风格“沉郁浑厚”,总是较全面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被后世誉为“诗史” 。但是,有一首诗,却表现了杜甫喜悦心情的思想,那就是《春夜喜雨》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词的一开始 , 就用一个“好”字来赞美“雨” 。接下来,杜甫就把“雨”当作人来写,说它知道什么时候下最好,懂得万物的需求 。不是吗?春天刚到来的时候,不正是万物萌发、蓬勃生长的季节?它们正需要雨水的滋润,雨就应时而下 。你看,它多么“好”!
接下来,杜甫就进一步地描写“雨”的“好” 。“随风潜入夜,万物细无声 。”春雨一般都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不像那些狂风暴雨甚至夹杂风雪的“倒春寒” 。全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表明了今夜的春雨是有意“润物” , 无意“讨好” 。不然的话,它一定会在白天就下,而且“轰轰烈烈” , 声势很大,电闪雷鸣,让人们看见、听见,好像在诉说着自己滋润万物有多么伟大!就因为它那么无私,才选择了这样一个不打扰、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到,在人们进入梦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你看,它多么“无私”!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杜甫描写他在屋外看到的情景 。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下个“够” 。因为好雨是无声地润物,杜甫生怕它停了,所以出门去看 。放眼四望,小路因为黑云沉重而看不清了 。江面也烟雾茫茫,只有那船上的的灯火忽明忽暗还看得见一点光明 。杜甫终于放心了: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你看,它多么“尽职”!
最后,杜甫开始联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如果“好雨”下一整夜的话,万物都得到足够的水分滋长繁茂起来 。春色的“代言人”——花,也就带雨开放,百花争艳、红艳欲滴!不信?你等到天亮的时候出去看看吧!整个城市到处都是花的海洋,一片“红湿” , 那一朵朵、一支支,红艳艳、沉甸甸的 , 多美多壮观呀!而田里的禾苗,山上的树木,一切的一切,都可想而之 。你看,它的功劳多么“大”!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了杜甫喜悦的心情 , 表现了杜甫就是一切“好雨”的 。高尚人格 。喜“好雨”其实就是喜“好人” 。
《春夜喜雨》读后感范文(二)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 , 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 , 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 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 , 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 , 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 , 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 。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 , 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 , 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
【读《春夜喜雨》有感 春夜喜雨 古诗读后感】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 , 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 , 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 , 汇成花的海洋 。“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