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文丨舞雩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
所谓“门阀士族”指的是在我国古代有特殊的政治地位,由官僚士大夫阶层为主要成员的一股政治力量的简称 。
它萌芽于两汉 , 形成于魏晋,消亡于隋唐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虽然“门阀制度”消亡了,但是“门阀制度”的观念可是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几千年 。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婚嫁仍然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这就是古代“门阀制度”思想的延伸,那么何为“门当户对”呢?
/什么是门当户对?在古代,中国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 , 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 。
而古代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 。
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 。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 。
人们常说“门当户对”,其中“户对”就是“门簪” 。而“门当”指的则是古代大户人家大门前摆放的石墩或者大鼓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当然无论是“门当”还是“户对”,对于数量和造型都是很有讲究的 。
比如“户对”必须要双数,普通百姓人家只能用两个,而官宦家庭可以用四个 , 此外,“门当”和“户对”都是相应而生的,要么就全都有,要么就一个都没有 。
所以在古代人们也可以根据“门当”和“户对”的数量以及造型来判定这个家庭的背景和经济实力 。
根据古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中的记录,汉代便已出现了门簪 。
门簪的数目,在中国营造学社已经调查的辽、宋遗物中,均为二具 。
唯少林寺金正隆二年西堂老师培,与元泰定三年聚公塔,增为四具 , 与明、清同 。
这种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由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过渡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所以在近代以后,户对之说便渐渐从门簪的本义上脱离,转而变成了一种经济实力上的匹配 。
不过 , 最初的门第观念却并未因此而发生转变 。
/门第世家的由来
门第是如何形成的?这得追溯到西汉 。
自汉代崇儒以后 , 通经可以入仕 , 在政治制度上建立了士人政府,形成所谓“布衣卿相”的局面,因而促使经学特盛 。
另一方面,由于学术环境之不普遍 , 遂有所谓家法,有师承与学术授受的限制 。
当时的儒者对于经学的授受限制甚严,不愿把自己独得之秘轻易教人,所以又有传子的习惯 。
学术之授受既有此限制,故形成累世经学的现象 。
家学累世相传,于是又有累世公卿之产生 。西汉时权贵如韦、平二族皆再世宰相 , 又于氏为两世三公,时称佳话 。
及至东汉,此风更盛,如邓氏、窦氏之流;更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袁安一家四世五公,世族之盛,较之西汉更无与比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累世公卿造成士族传袭之势力 , 积久遂成门第 。
此外,任子制度在汉代也是一种重要的仕途 。
如父辈官居二千石,在任一年,则后世子孙便可有一人为郎 。这种政策完全是国家给予世家宦族子弟优先入仕的一种捷径 。
而到了东汉,孝廉察举权在各方太守 , 无客观标准,因此易于营私 。
兼之彼时世家大族多居高位,个中派系错综复杂 。
一面是权门请托,一面是故旧报恩,两者互为因果,使天下仕途渐入于特殊阶级之手 , 造成门第势力 。
此种势力在社会上有其特殊地位 , 已颇具南北朝世族的雏形 。
又有商人自汉武帝时期大搞土地兼并,遂成一方豪强,这又是另一种新兴的门地势力 , 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家世便可归为此类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到了东汉末年 , 察举制度(即经朝廷的征辟和郡国的推举,以经学赡富为上选的制度)已趋败坏,仕途也渐为权门所垄断,更加速了特殊阶级的成长 。
汉献帝建安时代,曹操当政 , 他是宦官之后,为世俗所轻,所以仇视高门 。
他得志后,便肆意摧残望族,结果,杨、袁、孔诸氏都被他诛除 。
但到魏文帝时,因推行九品官人法,却又造就出一批新世族 。
九品官人法为陈群所创 。最初的用意是在谨慎选才,以矫正汉末滥选之弊,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 。
权贵子弟依其家庭地位及社会关系,本易获致名誉,膺列上品,而若干中正不肖 , 逢迎权贵,徇私舞弊,于是权门在这种制度下占尽上风 。
此外,魏时大臣子弟不必由中正推举即可得官,而寒士的进身之阶则完全操于中正手中,他们自然没有与权门抗衡的力量 。
这种制度演变至后期,终成“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如此,及五胡乱华,晋室南渡 , 中原士大夫相率南迁江左,因环境的变迁,士人每自高身份,而门阀之见更深 。
尚书郎、秘书郎、中书郎,以及其他给事中、博士员外郎之类,都成为宦门士族子弟以其门荫与祖父官资起家的官位,世家门第之风,自此达到鼎盛 。
/联姻制度
其实,虽然是门第之别促使了“门当户对”的婚娶观念,但反过来 , 也一样说得通,二者当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
比如三国时期,以魏国、蜀国和吴国为代表的三大集团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稳定性,就采取了以婚姻为纽带的政治联姻手段 。
联姻对象有当地士族和集团内部权臣,更有对立双方的皇室贵胄 ,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矛盾和巩固政权 。
史书记载曹操曾嫁三女给汉献帝,其目的有二 。
第一是通过联姻牢牢的把天子控制?。坏诙褪侵鸩降募芸仗熳?,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最终夺取政权,改朝换代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 。
而夏侯家与曹家则是世代通婚的两个家族,在曹操起兵的时候,夏侯家出力最多,两大家族的通婚就一直就没断过 , 这其中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巩固曹魏政权 。
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夏侯、曹氏 , 世为婚姻。”
除了夏侯一族,曹操也广泛的和臣子们进行联姻,包括司马家族,荀彧家族等 。
而曹魏集团内部的各臣子之间也都相互通婚,夸张一点说,基本上在朝堂之上随便找两个人,就能发现有亲戚关系 。
至于蜀汉和东吴的联姻方式也不外乎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和当地的豪门大族以及他们手下重要的臣子们之间的相互通婚 。
第一,蜀汉和东吴都属于外来政权,和当地豪门大族进行通婚的主要目的就是稳定他们的情绪,获得他们的支持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第二,通过和当权者家族的联姻,可以把这些豪门士族和重臣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他们死心塌地的为新政权服务 。
如此,原本就身居上层的世家地位自然便更为牢靠 , 想要通过婚娶鱼跃龙门的寒门士子大多也只能美梦成空了 。
/婚娶中的财与礼
其实 , 即便真有下层百姓获得高门小姐的青睐,莫说彼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光是“婚礼”中的“财”与“礼”就足以让人心生退意 。
古人的婚“礼”和现在所讲的“婚礼”可意义不同,这不仅是一场活动一个仪式,而是指古代人婚姻中的礼节和整个流程,包括从说媒到正式成为夫妻的过程 。
为何古人的婚姻流程中有那么多的“礼节”?
首先、“尚礼”体现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中 , 妻子地位的重视 。
其次,男女婚姻遵循门当户对原则,也就是贵族除外的,士、农、工、商相应的社会阶层找同阶层的结婚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因此 , 门当户对也是“尚礼”的体现,门当户对的“娶妻”才是符合礼数的 。
《礼记·昏义》中有“六礼”分别为纳采(说媒)、问名(八字合否)、纳吉(八字相合喜讯告诉女方)、纳征(下聘礼)、请期(商量婚礼日期)、亲迎(迎娶妻子),这六个婚嫁环节 。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古时候的封建社会环境所致 。在封建社会人分贵贱,只有讲礼仪重礼节才能区分高贵和低贱 。
因此聘礼首先算是一种礼貌的来往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当时流行的物品和象征符号,会有一些表示吉祥和百年之好的符号和象征物 。
皇家的象征是龙和凤 。普通的人家是大雁和鸳鸯 。
此外,聘礼也算作是男方对女方家的一种经济补偿 。
因为嫁到对方后,作为妻子以后入的就是男方家的宗祠 。也代表女方日后去孝敬和侍候男方的父母 , 不能对女方父母尽孝的经济补偿 。
聘礼的形式在周朝时是玉帛 。战国时是钱币,以金子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是兽皮 。隋唐时期就种类多了,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衣物被褥 。
宋代富人流行金钏、金锭、金帔坠,俗称三金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明清时金打的首饰最为流行,手镯、项链、耳环、戒指、耳坠、金钗,即便是普通人家准备不起金子也要准备一两件银子做的 。
因为古代人是分阶层,先秦时分贵族和平民,再后来就分士族和庶族 。因此除了有阶级之分还有贫富之分 。
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门当户对的婚姻对“礼”都颇为看重,坏了礼数会让人耻笑,少了其中一个步骤便是“无礼”,礼还包含了“门当户对” 。
贵族、官吏、商人在重视“礼仪”的基础上同样重视“聘礼” 。对于社会地位高的门户来讲,经济条件好的相应的会给出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聘礼 。
社会地位高的阶层会更讲究细节上的礼数,在聘礼上也会附加更多文化意义 。
因此,只有同一阶层同一经济水平,认同相同的礼数和聘礼数量,才能减少两家因认同感产生的矛盾 。
虽说到了21世纪,虽然父母之命已不再是强求,但门当户对依然是时代的主流婚娶观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

文章插图
所以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拉开层次的社会,如果能找到一个三观相合 , 门当户对的伴侣,可记得盯紧点,莫要错过咯 。
【法家寒门士族 古代的士族与寒门】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 , 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